“风景墙”:我拍摄的是现实与愿景的结合点 —倪卫华访谈
作者刘旭阳
2019-05-10 09:31:05 浏览 57 # 关键词与风景墙

       “我曾经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苦的渔民,经过数十年艰辛和曲折,一直与命运做斗争,并最终成为亿万富豪。可是,在成为有钱人之后,他所做的,是花掉积蓄,买下一片海滩,又一次成为一名渔夫。”

      在采访倪卫华的时候,艺术家先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认为这很重要,他的作品似乎也遵循这内在的逻辑。“我经常去观察一些事情,去探索这个社会的轨迹。那个渔夫,他实际上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所操纵着,他已经不受自己控制,而是被社会的强势所引导,他的理想和愿景逃不出这个时代的构建。”

      在过去的一年中,倪卫华和他拍摄立了四年的作品《风景墙:另类视角的中国现实》受到众多媒体和艺术评论家的关注。在2012年的连州摄影节上,为了进一步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实验成果,组委会第一次推出了“年度艺术家特别个展”项目。该项目计划每年由著名批评家提名并策展,推荐一名在中国当代摄影界具有创新性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摄影艺术家举办个展,通过个案的深度剖析与研究,探索中国当代摄影的各种可能性,推动理论与批评向纵深发展。而2012年首展的对象是来自中国当代艺术家倪卫华的作品——《风景墙:另类视角的中国现实》。

      连州国际摄影节艺术总监段煜婷认为,通过倪卫华摄影作品的展出,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个案出发,深入研讨当代中国现实环境下艺术家对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思考,探求中国摄影艺术在当下现实环境下实现突破的可能性。这对于中国当代摄影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摄影展的主题为“故事,离这个世界有多远?”,而倪卫华的摄影作品,正暗合了这个主题对于现实和虚构愿景之间的存疑。

      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倪卫华坦言,自己最推崇的就是著名艺术家博伊斯提出的观点:人人都是艺术家。他说:“人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都有艺术家的要素。其实艺术就是那么简单,艺术是生活中的发现,然后经由作者将其组合,传递给别人,然后再解读的一个过程。”

       在《风景墙》里,倪卫华以纪实手法展现了这样的情景:镜头里真实的路人与城市中的广告风景画实现悄然融合后,“真实事件”的发生地也仿佛进行了彻底的置换。作品中涉猎到的“风景”大多与房地产开发有关,这是中国快速资本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语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和商业利益的无节制膨胀,中国这片热土不仅在空间尺度上经历着巨变,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物欲化的追求与攀比无休无止,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贪婪。

     《风景墙》里那些被大肆显摆的奢侈生活元素和以挪用绿色理念来装饰现代生活的时髦策略,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下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那些山清水秀、如梦如幻的“自然风光”镜像,让人强烈地怀念曾经熟悉的泥土芳香和清新空气,而“优雅别墅”前显得尴尬突兀的民工与普通百姓形象使人深感焦虑不安。在《风景墙》的系列中,倪卫华的画面,主要以出现在上海城市(或中国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空间中的奢华的房地产广告为背景,结合进生活工作于上海的城市生活者的底层劳动者的身影,呈现出一种反差巨大的社会阶层分裂的图景。《风景墙》似乎是在触发人们进行质疑:现代化和城市化会带给民众更多的幸福吗?

       倪卫华较早就进入到了上海当代艺术现场并且持续活跃于其中。作为一位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艺术家,他自1990年代初创作《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招贴》大型系列行为作品起,就引起了艺术界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他的早期作品通过与社会生活语境构成嵌入式的“互文性”,对现代工业化社会进行了一种机智的诘难与反讽。1990年代中期,他以《美术:词语物的合法化在场》等关于艺术边界问题讨论的系列装置和其后与王家浩合作的《线性城市》概念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创新元素,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1998年至今,他又通过摄影创作,以独特的视角聚焦公共领域关键词“发展与和谐”和公共空间“风景墙”,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他“跨文化、跨意识形态”艺术实验的创作转型。 

       大约从上世纪末开始,倪卫华开始自觉地拿起照相机,走上城市街头,拍摄出现于城市空间中的包含了政治与消费诉求的图像,展开有关中国社会发展与城市议题的摄影创作。他的这部分作品主要包括了以下两部:《关键词——发展与和谐》系列(1998-2012年)以及《风景墙》(2008-2012年)系列。从他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当倪卫华的这些作品在其实施与发表当时,其实都已经离不开摄影的在场。他意识到了摄影作为一种文献记录手段的可能性,并且自觉地以摄影方式记录下了他所创造的艺术事件与他所实施的艺术行为的发生。这种摄影自觉,也同时表明了他的艺术实践与摄影这个重要手段的逐渐深入的联系与结合以至最后终于转移到以摄影为手段的创作上来。

       在顾铮给《风景墙》做的序言中,策展人写道:在以土地财政为主导的中国各地的官员眼中,土地国有下的、政府主控的房地产开发事业,成为了各地确保经济增长,同时也确保政治合法性并且带来仕途好运与个人财富的灵丹妙药。在这样的由官方一手推动的房地产热潮中,如何精心编织广告话语、制造需求以兜售地产成为了一干房地产商人与广告从业者的生意的重中之重。当然,这些广告不脱精心编织谎言的习惯,连绵端出一盘又一盘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浮广告。这些广告为了夺人眼球,除了在文案上争奇斗艳,还要在广告的图像表现上下功夫,以求得行人、读者与观众的眼光的驻留。恰恰就是这些给出了诸多视觉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尤其是耸立在城市街头的房地产广告牌,成为了倪卫华创作《风景墙》系列的素材。

       倪卫华的基本手法是把广告牌与在广告牌前匆匆而过的行人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这需要耐心自不待言。让什么样的行人进入画面并且定格之,显然与他要借这个系列表达的观念有关。出现在这个系列中的所有人都是经过者,他们与他们背后的那些还正在建造中的漂亮宅邸没有关系。唯一可能有的关系是建造它们。因此,偶尔在他的这个系列的某张照片中会出现头戴施工安全帽的工人。即使如此,他们与这些宅邸的非相关性仍然突出。他们只是建造者,但没有可能成为其主人。而倪卫华的宗旨则是以这样的并置来强调社会反差与阶层分裂。出现在《风景墙》系列中的市民与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的外来务工者,一旦与这些广告的图景相遇,往往就被它们所淹没,所压倒。这种压倒,既有不对称的体量上的,也有广告的势利气势所造成的。这种炫耀与卑微的反差,构成了这个系列的饱满张力,更突出了来自现实本身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房地产业在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的同时,也以其同时打包给城市空间的广告图像,改变了空间的景观。在这些出现了房地产广告的地方,图像成为了城市空间景观的一部分,并且以其蛮横的存在感改变了、影响了人们对于城市、对于生活的观感。在这种成为了武断景观的图像面前,城市的生活者被压倒,失语。房地产广告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在地产项目空间里外布置巨大的广告牌,先声夺人地喧哗其要落成的项目。至于其中有多少部分最终落实,无人有精力追踪到最后。策展人顾铮把倪卫华的“风景墙”定义为“对于街头摄影的扩展”,那些被大肆显摆的奢侈生活元素和以挪用绿色理念装饰现代生活的时髦策略,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下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那些山清水秀、如梦如幻的“自然风光”镜像,让人强烈地怀念曾经熟悉的泥土芳香和清新空气。

   “我会一直拍下去。除非风景墙完全消失。”在采访的最后,倪卫华对《外滩画报》记者说道。

Copyright ©niweihua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13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