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卫华的风景墙
作者彭娌娌
2019-05-10 11:20:37 浏览 46 # 关键词与风景墙

       浙江摄影网:不知道您是否看过果品仓的帕特里.扎克曼的《real fake》(真像假象)?你们取材似乎类同,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游走在巨大的广告牌或风景牌之下,游走在梦境与真实当中。

       倪:我和扎克曼在连州参观了对方作品,很感慨兴奋。我们在连州也作了交流,拟定了办双人展计划。


       浙江摄影网:扎克曼感兴趣的是这些巨大的风景牌后面,人们以何种心态面对这个社会现实。你的兴趣点在哪?如何看待两组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或侧重点的区别?

       倪:扎克曼作为一名摄影艺术的国际级大师,他的视角显然是独特的,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中既鲜明又易被忽视的特殊“元素”——户外广告。他的手法是将广告的虚拟画面与现实的物景进行并置和嫁接,造成一种现实和虚幻画面错位的视觉效果。

       作为本土作者,我同样发现,广告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的特殊“元素”。我的兴趣点在于,广告墙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当下的普遍价值观。因此,我直接通过取景框,将广告画面四周的现实情境完全割开,使虚拟空间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镜像,并通过衬映现实空间中“百姓表情”来表现一种“既割舍不断又互相冲突对峙”的矛盾体。

       我和扎克曼作品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的作品是沿着一条经典的、成熟的摄影语言路线进行延伸和创新的,他机智和巧妙地调用了传统摄影的形式语言精髓,制造了一种视觉幻象;而我的作品则是彻底地与传统摄影语言决裂,让现实中的“人与物”彻底地植入虚拟的“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扎克曼的图像仍然呈现了摄影的“地点”概念,而我的作品则完全解构了摄影的“地点”概念,图像中的地点是一个“不存在于任何地点的地点”。


       浙江摄影网:在上世纪90年代,您拍过《关键词——发展与和谐》,您是怎样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素材的?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某种承接关系? 

       倪:《关键词——发展与和谐》所呈现的是一种关于当今社会的“标语景观”,也是对主流核心话语及其现场的片断记录。关键词作为话语的浓缩和提炼,其实质是一些“语言事件”,具有时间性,并携带着大量“当下”信息。它代表主流历史线索的“当代轨迹”,是主流话语在“创造历史”的某种印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些标语下普通场景社会活动的信息交集。

       “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改革开放编年史中一个典型的语言事件。从《关键词——发展》的一个个普通的图像,我们可以联想到联想到整个国家作为建设工地的热闹场景,也联想到关于环境、资源、全民经商、国际接轨、诚信等另一些关键词背景中的“历史图景”。 

       “和谐”是另一个语言事件,它更多地维系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浙江摄影网: 从标语到广告牌再到风景墙,这是时间上的自然承接还是拍摄方向(角度)的转换?从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物”中,您读出了哪些信息?你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唤起或者呼吁什么?

         倪:《关键词》更多追求历史维度的思考,《风景墙》则在追求某种空间维度的思考。在风景墙前,现实情境与二维风景画悄然融合。风景墙包括两个部分:《优雅楼盘》和《优雅环境》。城市化进程存在着这样的尴尬,楼盘建筑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农田耕地及自然山林一圈又一圈地在缩小着“领地”,但是,城市里关于生态绿化的图像信息却越来越多。 城市人一方面每天都在户外广告、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强烈地感受到那些“优美生态”的影像资讯,另一方面却离开真实的大自然气息越来越遥远,人们现在只能无奈地置身于虚拟的“大自然”中,享受虚拟的“生态视觉大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作品不仅彻底解构了传统摄影的“品质”,同时也解构了其“技术”体系,剩下的只是语言转换后的“观念”。

      

       浙江摄影网:您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当代艺术家?摄影家?越来越多其他艺术家介入摄影界,越来越多其他的艺术门类尝试用摄影这种媒介来表达或者与其融合,您怎么看这些现象?

  倪:我想称为当代艺术家应该更确切一点吧。作为当代艺术家,关心的应该不只是摄影、绘画以及装置等所谓形式语言问题,而是应该更多地对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思考。在这次连州展上,我认为像我、张大力、杨振中等人的作品对于传统摄影语言来说已经有较大偏离,或者说,有点“利用摄影”或“反摄影”的味道,但所要传递的观念却更加强烈,涉及的话题也更加宽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介入到摄影的队伍中来,以摄影作为媒介进行表达和融合。在庞大的摄影人里主要有3类。第一类是作为数量众多的爱好者队伍,他们用镜头去记录和表达,在社区、企业或室外等场所进行各种展示,在网络等各类媒体上进行发布和交流。摄影几乎成为人际交流、交往的第二语言。第二类是关注“摄影本体”的摄影家队伍。第三类是“跨界”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归入第一类,但由于他们介入摄影的出发点比较特别,因此,作品往往呈现出与第一、二类相当差异化的特征。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关注摄影的“技术”与“品质”,而是关注观念的承载度。他们是突破艺术边界,创造出新元素的最活跃、最直接的力量。

       

       浙江摄影网:您在1989年就举办过第一次个展,今天如何看来连州个展的年轻人作品?您觉得怎样才称得上是优秀摄影作品?

  倪:我对这次连州展上的年青艺术家印象深刻。年轻人与当下的科技及生活潮流结合得比较紧密,对社会的思考也有其独特的视角,这次展览上如戴建勇、鸟头、张君钢等人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新颖。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之中一定会出来重量级的作品。与其它艺术样式一样,真正的好作品一定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应该是对过去“艺术概念”的突破,应该具有“革命性”的特征,同时,好作品也一定是能够呈现出某种“观念厚度”的作品,而呈现“观念厚度”需要生活的历炼,更需要“质疑现实”的深度思考。艺术家需要经历一段从“小爱”到“大爱”蜕化演变的心路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青摄影家或艺术家的发展之路还较长。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年青人身上的潜质,从而看到了摄影艺术对于这个时代的巨大魅力。


Copyright ©niweihua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13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