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与对抗
作者杨小彦
2019-05-10 10:53:04 浏览 43 # 关键词与风景墙

       倪卫华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关键是,把他定位为一个单纯的“摄影家”,从作品的表达来看,显然是有问题的。倪卫华的实践也有力地提醒我们,今天,在媒体革命的年代,在影像已经成为日常景观的环境中,究竟我们是否应该持守一种单纯的“摄影”概念,尽管我曾经为这一持守写过文章,探讨其中的价值回归的问题。从他的表达来看,不是今天的表达,而是倪卫华一贯以来的表达看,他是一个运用图像作为表达手段的艺术家,他的内心涌动的并不是图像那么简单的东西,他也不是那些手持相机在街头寻找奇特瞬间、然后回到家里,蹲在电脑前进行拼合的新摄影家,他关心的是一种观念,一种个人对城市急剧扩张的评价。图像只是他合适的手段而已。

       倪卫华用“风景墙”这一概念来命名他的创作,我觉得甚有意思。“风景”本来是一个审美的概念,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情调与思绪。但是,倪卫华是在都市的日常景观中,发现了真实的风景墙的存在,那是一些围绕着建筑工地所建立起来的阻挡行人视线的隔断,既让建筑工地隐藏起来,又在隔断上描绘唯美的景致来达成“美化”的目的。殊不知“美化”本身就是一种奇特的象征, 尤其是,在倪卫华看起来,当这一道又一道的“美化”式的隔断突然之间把城市切割开来之后,那些行走在这些个“风景墙”前面的偶然过客,就成为一种意义的“对抗”,“嘲笑”着“风景墙”的美化本身。当然,这一层“嘲笑”恰恰就是艺术家的观点,是他“体悟”出了这一层“嘲笑”,以至于突然他获得了一种黑色式的幽默,从而成就了他的创作。

       倪卫华与我是同代人。我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同代人,经历过那个革命的极端的年代,了解甚至熟悉那个年代“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动荡也残酷,才明白图像本身的“斗争性”,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因为倪的这种人生经验,当他把“风景墙”作为一个关键词时,他为了突现这一关键词的力量,就使用了一种对立手段,有意识地把风景墙前的人物,那些似乎是偶然经过的与风景墙毫无关系的人物,组合成一种“阶级斗争”的状态。也就是说,倪卫华让前景与背景产生冲突,他的意义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冲突而得以呈现与喧泻,让人在无意中获得惊奇,又在惊奇中回归“无意”,只是这个时候的“无意”已经给装上了“斗争”阶级软件,而在体验当中“升华”。

       从视觉角度看,我觉得倪卫华提出了一个观看的问题,而不是拍摄与组合的问题。他的作品其实已经和装置密不可分了,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从平面延伸到三维,通过立体的方式来突现其中的意义。我的意思是说,在倪卫华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一个带有时间性和逻辑性的“观察过程”,这个“观察过程”本身其实也是作品的有机部分。具体而言就是,“风景墙”中的墙和墙前面的人,本身是一个悖论。我戏称之为“阶级斗争”的关系。其实我这样说估计也没有夸大,倪卫华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明确的“斗争”意识在。例如,有一幅作品,母题是一保姆抱着小孩,她身后的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趣味的厨房,同时站着一个优雅的“小资太太”,正在百无聊赖地喝东西。这是艺术家的“有意识的”安排,意在突显其中的对立。这说明,在倪卫华的表达方式中,“风景墙”和前景人物之间是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我想这应该就是他的主题。这一主题显然是不能靠,或者不能仅仅靠抓拍就能够获得的。抓拍并不是倪卫华的方式,可能他有时也会使用,但也只是使用而已。

       在我看来,倪卫华的摄影实践包含了这样的一种思考:即,他试图通过个人观察、通过他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这一认知的长期沉淀,来给我们讲述一个似乎并不太惊人的、但却随处可见的事实。结果是,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摄影观点去讨论他的作品了。倪卫华通过他的实践,明确地告诉我们:他所做的,是一个透过其观察与归类而演绎出来的语言。这语言就是“风景墙”和“都市人”的关系。我的意思是说,倪卫华固执地去寻找那种他认为能够构成其对应的母题,他的意图是“张力与对抗”。而这一“张力与对抗”,对于倪卫华来讲,恰恰包含了他对中国当下社会的基本态度。

       一方面,在视觉上我们的面临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我甚至认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这种光怪陆离可能是最为丰富的。也就是说,在视觉的丰富性上,可能全球还没有那一个地方会超过中国的现实所提供的奇观。我曾经认真地阅读过马克·吕布从1990年到2000年的照片,我发现这个法国人也在为中国的奇特景观而激动不已。他的照片中同样充满着大量奇特的符号,尽管是抓拍式的,但也隐含了倪卫华照片里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正是在那样一个时刻,敏锐的马克·吕布发现了各式标语。正是这标语,构成了中国社会景观的一大特征。只是,马克·吕布用的还是老方法,一种典型的马格南式的抓拍。现在,倪卫华面对同样一个景观,他的“风景墙”,他就不能再用纯粹摄影的方式,用抓拍的方式来表达了。倪卫华的意义也正在这里,他试图用当代艺术的语汇来象征或隐喻中国当下的“奇观”。这个“奇观”还不仅光怪陆离,还隐含着某些发人深省的内容。倪卫华显然并不关心准确地描述这一内容,他只是从中抽离出一种因素,来构成他的作品,这一因素就是“张力与对抗”。这就是“风景墙”的主题。

       结果,倪卫华的作品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理想究竟是什么?真的如我们常常描述的那样,完全是美好的?还是有那么一丝的黑色幽默存在?   

最后我要说,从摄影的角度看,可能倪卫华的创作代表着一种转向。这个转向是在这几年才开始出现的,和过去那些执着于“纪实摄影”或“观念摄影”完全不同,它本身是一种融合式的转向,用各种视觉手段来合成一个意义。至于倪卫华在这一转向当中的成就,也许过几年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发表于:2012.11.10

Copyright ©niweihua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13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