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城市作为一种对城市概念的新的认知模式,强调城市的文本化和数据化生存的特征。一种以建筑因素和地域划分为特征的城市概念正走向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城市因素通过各因素分类数据的排序而形成的统计集成, 即“文本/数据化的虚拟城市”(线性城市)将成为城市概念的主流。这种城市概念的确立将有助于人的个性化选择需求,而非库哈斯(Rem Koolhas)所描述的以“摒弃个性”为代价的普通城市模式。因为个性化选择将直接决定“文本/数据化虚拟城市”的参数改变,从而调整所谓城市的文本/数据化边界。有关建筑、人口、地域、交通、通信等传统的城市概念所必需的要素将演变细化为一些“零件”,等待被选择而进入数据库进行动态排序。因而,确切地说,显现城市的方式不再是代表实体城市的传统地形地图,而是电脑屏幕菜单、桌面工具箱(Toolbar)。旧有城市模式以地理因素和建筑因素为出发点,通过边界划分取得城市与非城市的界限,从而框定城市的一个总体面貌。线性城市则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一种集合了所有诸如人口密度、建筑分布、交通状况、政治、文化、绿化、通讯等城市因素的量化数据库。以“使用”城市者的各个个体对所需因素的选择为开端,通过即时生成某时刻的城市因素的数据化排序而生成“城市”的概念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
(1)建筑、人口密度、交通、文化等不是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存在,而是作为一些供“使用者”个体选择的因素存在。
(2)划分城市的边界也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文本/数据化概念。即在地域概念上,它既可包含原城市中的部分,也可包含原城市以外的部分。
(3)该城市只存在于某个时间切面,或者说,该城市模式是一个完全动态的模式。
(4)由于交通网络逐渐被电子通讯网络所替代,因而使得实体建筑的形象识别趋于淡化,取而代之的主要是网上形象识别。未来建筑将更强调坚固、实用、储藏性能、电子信息联网等功能。而著名建筑的形象识别将转换成虚拟都市的网上形象识别。
(5)这种虚拟城市将成为城市概念的主体,而原先的实体城市成为附属的一部分,即虚拟城市中的最大的“仓库”和“配送中心”。
(6)每个城市成员或即将成为城市成员者,既是城市的使用者(消费者),也是城市的规划者(生产者)。
(7)这种虚拟空间主导的城市,可以调和人的个性化选择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冲突,因为网络既是属于社会化的,也是个人化的。
(8)区别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关键已不再是地理位置和地域边界,而是:A、借用传统建筑的形象识别。B、文化的差异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