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观念装置

非展区:审视的间性

注释:在一个艺术展览中,将制作精制的“非展区”中英文指示牌置于策划人所赐予的空间的某几处墙面上,以及周边非展示空间,如男女厕所、走廊等。

简述:“非展区”的设置,是对参观者“过度审视”的提示。正是参观者对“展览”这个前提的期待,才使“展示物”发生意义的偏转,换言之,“展示物”的意义是通过参观者“过度审视”与“过度阐述”生成的。对“非展区”的强调似乎有助于矫正这一状况,但反过来又无可避免增殖了另一层“阐述”,那么,这种象征性的设置,是提示了“审视的间性”呢,还是进一步延伸了“过度审视”?

界限:非展品的搁置

注释:挪用日常生活中堆砌靠拢日常物品从而腾出空间的做法,将展厅中原有的桌子、凳子等物品堆砌靠拢于墙的一侧,使这些非展品多余物与其它装置展品同时展出。

简述:界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定义是什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在哪里?假如这个堆砌物不被称为艺术作品,那么界定它与周围所谓作品的边界是什么?如果称其为作品,那么由此而延伸出的许多物体是否也可称为作品?由此,是展览界定了作品的概念?还是由观者的审视界定?仰或是作者的制作界定它?

美术:词与物的合法化的在场

注释:挪用公共场合铜字招牌的形式,将大型“美术”铜字招牌与其他装置作品并置于一个展馆。

简述:巨大的铜字“美术”浮光掠影,并置于其它作品之间,似乎是这个展览和展品的标戳。将文字“美术”标牌放进展馆,似乎完全是一个合理合法的举措,然而它却给观众造成非常陌生的感觉,巨大的反差促使观众对“美术”这一概念重新审视。关于美术史的、古典的、当代的、中国的、西方的、金钱的、现实的、虚拟的等概念都会在瞬间聚焦于这一中性物体的金色光环中。

挪用行画:作为装置的出场

注释:将九幅商品行画并排悬置在有绘画和装置同时展出的综合性艺术展展厅内。

简述:作为装置作者,将行画(流行商品画)转换成构成一件装置的材料,从而避开了对绘画必需的审查制度(有形或无形存在的)。但行画悬置于展厅,与展出的其他绘画作品(与策展人的认定标准相符)所做的方式并无二致。作为行画,它完全是市场调节的产物,与展厅内由艺术体制调节的“作品”形成了某种反差,因而模糊了所谓的艺术标准,从而凸显出对现行艺术体制的某种反讽。所谓艺术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反差在此会变得既清晰又模糊。而不确定的差异性会促使观者再次思考所谓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Copyright ©niweihua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11308号-1